
銅鑼灣,自香港開埠以來,經歷著許多變遷,有英資的開發,亦有華商的拓展;再後的日資登陸,1960年後,幾間日資百貨公司的開立,使它一度被冠上「小銀座」的外號。
隨著旅遊業的興旺發展,銅鑼灣成為香港主要的「購物中心」,擔起香港作為「購物天堂」的支柱,是全球的消費熱點。今時今日,更成為全球地價最昂貴的地方。
銅鑼灣的飛快發展,主要在中日戰爭之後。
戰前的銅鑼灣百德新街,只見倉棧和工廠。1939年出生便居於現為百德新街的街坊憶述,那時(現在百德新街)一帶分別屬於英國卜內門化工原料有限公司(ICI)和渣甸(怡和)洋行 。百德新街有一趟鐵閘,六時開始有人看更,半夜12時關閘,自為一角。現時的崇光位置,是一塊空地,用來升起怡和旗,還有一枝炮,後來被搬去告士打道。

怡和街電車總站↑↓


望海未開發一帶

避風塘

1963年,銅鑼灣兵房,今中央圖書館

兵房上望的木屋群
戰後的銅鑼灣,在1950年代後期漸變成貧富分居的地區。富户窮家各處一方,摩頓台、禮頓道和跑馬地有不少高尚住宅,而虎豹別墅以上為花園洋房,而對下的大坑山邊却是一片貧瘠的木屋群。南下的內地人,紛紛在山邊搭建木屋居住,大坑蓮花宮毗連的木屋群,與舊大坑村、芽菜坑村和馬山村,是銅鑼灣四大木屋區。1957年,銅鑼灣填海工程完成後,避風塘也化身成維多利亞公園。

1950年代銅鑼灣怡和街的景貌

高士威道一帶


下望綄沙街
戰後的百德新街,仍是一處工業和倉棧區。而「百德新街」這街道,在戰後才開闢的,是以渣甸洋行大班百德新命名。1955年,從經營西藥致富轉投地產業的張玉麟,透過旗下的錦興置業有限公司,向英國卜內門化工原料有限公司購入百德新街的貨倉用地,通過出售樓花擴充資金,把百德新街一帶發展成為高級商住區。那時,「百德新街」亦成為新興高尚住宅名詞。其後,張氏經利銘澤認識到「日本通」劉火炎,把他介紹與日本大丸百貨公司合作。1960年,隨著百德新街住宅區建成後,大丸百貨公司在百德新街內落户,從此,便帶動了歷史的新紀元。自大丸在户百德新街開業後,為零售業帶來一股新氣象。在1960年至1973年間,成為香港一枝獨秀的日資百貨公司。

發展百德新街的張祝珊家族後人(前排左起張玉麒、張玉階,後排左起張玉麟、張玉良)

百德新街對出的告士打道

1960年,無敵海景的百德新街高尚洋樓

興建中的海底隧道

大丸的樓梯

紀利佐治街,招牌下為大丸正門

大丸開幕廣告
〔部份資料來自: 鍾寶賢著《商城故事 - 銅鑼灣百年變遷》中華書局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