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年代,銅鑼灣舊電車廠仍在會德豐名下,原本是用來發展小型住宅的。自1980年,包玉剛收購了九龍倉後,再在1985年收購了會德豐,使電車廠全數成為九龍倉持有。入主九龍倉的吳光正,認為該處零售業務大有可為,便實施了建築商場的大計。
昔日廣東道的倉厙區和附近密集的舊商舖一帶,被九龍倉開發成海港城,成為新型的商場。九龍倉遂計劃以「開發」海港城相似的策略去發展銅鑼灣舊電車廠和附近一帶。依照舊電車廠的地形,『時代廣場採用「裙樓」式建築,配合两座高低不同的塔樓,再以垂直玻璃幕牆來連貫起塔樓和裙樓。 為了遷就四周較狹窄的街道,時代廣場首層採用開方式庭園設計,希望舒緩羅素街和、霎東街的擠迫感覺,另又引入了全港首部巨形室外電視幕牆,希望仿傚紐約時代廣場,發揮匯聚人流的效應。』*
開幕前,九倉曾邀日本高島屋百貨進駐時代廣場,但高島屋方面覺得周邊環境並不理想,為免破壞其高尚形象,終於拒絕九倉。
1995年,連卡佛在時代廣場開設Lane Crawford eXpress,走年輕路線,可惜最後仍是結業收場。在1996年,連卡佛從皇室堡遷往時代廣場。
↑羅素街時代廣場
時代廣場在1993年誕生後,除改變了電車廠的面貌,也令銅鑼灣消費流進羅素街這一帶,令舖租隨即飆漲,令盆據該帶的舊式街坊舖亦漸漸知難而退下,轉由各式名店進駐。
↑改裝後的利舞台
除了羅素街改變了,毗鄰的利舞台也同步變遷。利舞台在1991年開始重建,新的利舞台在1994年落成,成為一幢集娱樂、消閒、購物於一身的商場,同時助長了羅素街的繁盛人流。
↑1963年的羅素街,當年有人會想到今時今日的「容貌」嗎
(*)鍾寶賢【商城故事 - 銅鑼灣百年變遷】p.190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