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10日 星期二

告士打道

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進行灣仔填海工程,興建了一條高士打道,將原位於海旁東(現稱莊士敦道)的海濱推前,使高士打道成為填海工程後的新海濱。當時高士打道是一條海傍雙線的車道,連接金鐘軍器廠街及銅鑼灣波斯富街。


 
↑昔日高士打道向東望

1929614日,政府把其餘14條位於新填海地範圍內的街道正式獲刊憲命名為「高士打道」。高士打是指當時的英國亨利王子Prince Henry,即告羅士打伯爵Duke of Gloucester。他是英女皇依利沙伯二世的叔父;於1929年訪問香港,這條新路便為紀念他的到訪而命名為Gloucester Road,中譯高士打道。

當年憲示中的「高士打道」,由皇家海軍軍器廠(Royal Naval Arsenal Yard)之東北界綫起始、作為新海旁(Praya)的道路,與駱客道(駱克道)平行,在波斯富街的交界處終結。

 

最初區內已有一條高士威道,為免混淆,便把它改稱告士打道。日本佔港時期,告士打道曾被改名為東住吉通。

 

通車初期的高士打道為一條雙綫雙程行車的不分隔道路,東端只達波斯富街。1950年代,為配合戰後東角地區發展,高士打道便延長至加寧街,其後維多利亞公園西面的水道被填沒,其上興建的道路亦成為高士打道的一部份。當年分域街交界處靠海位置為分域碼頭,為水兵上岸的地方;菲林明道北端設有垃圾碼頭,方便將港島區垃圾運走;舊灣仔碼頭設於史釗域道北端,附設巴士總站。


↑昔日的灣仔碼頭 


↑有巴士行駛也有人力車的高士打道

政府於
1960年代末落實興建海底隧道,便在告士打道以北填海,興建連接中環與海底隧道入口的連結公路。灣仔碼頭先在1968年遷往新填海區,亦即現時使用的灣仔碼頭;隨後政府在告士打道以北的原海旁位置闢建一條分隔車路連接夏慤道與隧道入口所在的灣仔交匯處,路段全緊貼告士打道。


 
↑隨 海底隧道建多了一條新路

新道路於
1972年通車,命名為「海傍大道」(Water Front Road),而海傍大道成為了灣仔中心區與隨後發展的灣仔北新區的分界。當時海傍大道是本港市區最寬闊的道路,沿途設有多條天橋,可說是市區首條限制進入道路(limited-access road)。


1980
年,兩條道路才統一命名為告士打道,惟為了區分兩條道路,舊有部份又會被稱為內告士打道或告士打道輔助道路。

 
↓告士打道多年的轉變 
 

 
 


↓今日內告士打道的垃圾站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