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銅鑼灣 - 澗/運河

1854至 1855年間,黃泥涌再展開填窪工程,港督寶寧因被反對在中環填海,於是就把填海計劃遷到銅鑼灣進行。當時有條水澗,沿自聶高信山和渣甸山之間黃泥涌峽一帶,經黃泥涌谷(今跑馬地),流入維多利亞港。由於這條水溝像一條鵝頸,所以稱為「鵝澗」。逢遇上雨季,水量大得令黃泥涌一帶帶來遍地泥濘,形成一片沼澤。寶寧遂進行填窪工程,一方面可解決沼澤滋生的蚊患,亦可增加土地面積。工程開始後就拓闊鵝澗,把堤邊填高,形成一條運河,因為是由港督寶寧在任建造,便以他命名,稱為寶靈運河(Bowrington Canal),填高的一帶就稱為寶寧城。當中有一條寶靈頓道(Bowrington Road)。運河Canal的粵語譯音「堅拿」運河两邊遂成為堅拿道東和堅拿道西了。
為方便來往河堤兩岸,在1861年,當局在鵝澗上築起一道木板橋,稱為鵝頸橋;運河兩岸種滿榕樹,河澗內的魚群,吸引各方遊人前往垂釣,成為當時香港八景之一的「鵝澗榕蔭」。




《寶靈頓運河,現時河道已變成堅拿道》


本地收藏家及歷史專家鄭寶鴻先生曾行文提及於1880
年,當局批出一幅位於堅拿道東的土地予一黎姓商人,以興建糖廠,後來成為怡和屬下「中華糖局」的寶靈頓分廠。1904年電車開始行駛,廠房就是設於堅拿道東原中華糖局分廠和附近的地段。


《1910年,從禮頓道望向鵝澗,盡處鵝頸橋,現今軒尼詩道,圖右曾是中華糖局寶靈頓分廠,
即後來電車廠所在》


192
1年至1929年期間,香港政府灣仔進行填海工程,鵝頸橋被拆卸寶靈頓運河後來亦變成暗渠。這一段海旁東被擴闊,並易名為軒尼詩道,而鵝頸橋亦被築為軒尼詩道的一部分。



 《約1920年的鵝頸橋,電車已開始行駛》

早期,電車是經天樂里進入跑馬地的,此時,電車亦改由堅拿道東進入跑馬地,迄至1950年代改用波斯富街為止。堅拿道西,街市及食品攤販雲集。當中曾有一間「南洋兄弟煙草公司」廠房,今天已變成商住樓宇及酒店。




《1910年位於寶靈頓城的鵝澗,下網處為堅拿道西,圖左部分樓宇後來興建南洋兄弟煙草公司》


到了1970年代,為了配合香港海底隧道的通車,香港政府於鵝頸澗上方興建堅拿道天橋。其後為了配合香港仔隧道的通車,政府興建了黃泥涌峽天橋,連接堅拿道天橋及香港仔隧道跑馬地出口。


現時寶靈頓運河的原址已成為了堅拿道行車天橋的所在地。
堅拿道東及堅拿道西是銅鑼灣及灣仔交界的街道。鵝頸橋也變成一個「虛名」而已。


今天人們說起鵝頸橋,便聯想起「打小人」。「打小人」是戰後才從中區太平山街「移師」至鵝頸橋的運河旁。有些人卻說要到鵝頸橋「底」打小人,其實這是錯的,因為我們今天所見到的那條行車天橋根本就不是鵝頸橋,而是堅拿道天橋,鵝頸橋早已不存在了。



《現在每年驚蟄,約三月五、六日,這裏就會排滿打小人的市民》



《每年驚蟄,打手亞婆們生意滔滔》


東端的電車廠,亦於1980年代末改建為時代廣場。旁邊果菜肉檔雲集的羅素街,亦被「升格」變身為消閒、飲食及購物的時尚大道。


 
《堅拿道西,當時為市場,現在也是》



《羅素街電車廠,現在的時代廣場》



《羅素街電車廠》

部份資料取自松柏之聲【http://www.thevoice.org.hk/thevoiceOnline/article.asp?Position=1&ToPage=2&Class=11










銅鑼灣 - 山谷

香港開埠後隨著英資落户東角一帶後,附近的地區也漸漸發展起來。東角的東面,是一條自掃捍埔流出來的小溪入海之點;西面是黃泥涌涌水由黃泥涌村流出海之處。當時黃泥涌村位於山谷的盡頭,附近又是一片墳地,黃泥涌是一條水勢頗大及流域頗長的溪流,以致黃泥涌村水患連年。




《20世紀初,曾是墳場、馬場和村落的黃泥涌村一帶》


英人落户後,曾多次以治理水患及衛生條件為理由,收回黃泥涌村土地,而為了讓他們喜愛的跑馬活動得以進行,就將收回的農田,開闢作賽馬場地,就是今日的跑馬地。



《1873年的跑馬地》


1846
年跑馬場落成後,多為洋人的賽馬玩意,華人若要參與,面對很多限制,1920年後才漸漸改變。馬場每逢舉行賽事,必吸引大批華人商販,在跑道周圍搭建熟食攤檔,十分熱鬧。而不少華洋觀眾,紛紛佔據一個叫大石鼓的有利位置,觀看群駒在終點前衝剌的一刻。至於跑馬地當時何以叫快活谷,則有很多傳說。



《觀看馬賽的大石鼓》



《1927年的馬場內》


有說快活谷的得名是因為那裏有很多墳場,西洋人認為人死後會上天堂,會很快活,所以稱為快活谷。另一個關於快活谷得名的故事,就是那個負責發展快活谷的工程師剛剛結識了一位女朋友,心情愉快,所以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快活谷。這些未經證實的傳說,就當故事說說吧。


進入1880年代,一群駐港外商成立了一個永久的「香港賽馬會」。
1918226日,正舉行賽馬的「週年打吡大賽」,下午三時左右,舉行第五場賽事,觀眾看得興高采烈,因看臺棚架不勝負荷而突然倒塌,不少人遭壓死壓傷;觀眾席下的熟食檔,遭到塌下的棚架打翻,煮食爐火燒着木棚,引起火警,火勢隨易燃物料迅速蔓延,不少人因走避不及而被燒死,釀成最少達600人死亡的大火慘劇,成為香港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火災。



《馬場大火的可怖景象》


事後,罹難者被悉數安排葬在今日大球場東側山麓之一座戊午(1918年)馬棚遇難者公墓內。後因興建大球場,墓穴夷為平地,只剩下福祿壽牌匾一座。



《戊午馬棚遇難者公墓》


1941
年,日軍佔領香港,賽馬活動繼續舉行,並將跑馬地易名「青葉峽」,香港賽馬會改名為「香港競馬會」。



《1920年的跑馬地,正中可見愉園》


除跑馬場外,初時的跑馬地亦是遊樂場的地標。最早的遊樂場樟園和愉園,約於1906年在跑馬地開始營業。



《約1915年,愉園內的動物場及茶寮》


樟園為一私人別墅,原本只招待主人的賓客,園內除設飲食外,亦舉行琴棋書畫雅集,後來漸招待賓客的朋友,成為半開放的遊樂場。樟園附近,亦有一個較大規模的愉園遊樂場,供公眾遊樂;園內有亭台樓閣,水池石山及動物園,亦供應南北美食,大受歡迎,連電車公司也特別設專線往愉園(1950年代路線改為跑馬地)



愉園內的茶寮,右邊的主樓就是1922年改建的養和醫院大樓》


馬場大火後,愉園生意大受影响,延至1921年結業,雖得以接手重開,惟亦於19212月再度結業,數月後,愉園改建為養和醫院。



《圖中愉園內的屋宇於1922年改為養和醫院》

銅鑼灣 - 水坑

銅鑼灣這地方很特別,特別之處就是它的定界通常都很混淆。昔日的銅鑼灣是指現在的維多利亞公園的港灣及天后一帶。


銅鑼灣其實是一個可供船舶下碇的海灣,因其形狀似銅鑼,所以被叫做銅鑼灣。




《約1932年的高士威道是在海旁的,右邊見海處後來被填作維多利亞公園》


海灣之上的畢拿山,有條大水坑沿山流下,直入海中;沿途為旁邊的稻由和耕地作灌溉,而那位置的一條小村落,就叫大坑村,接連有掃捍埔和黃泥涌村,就是現在的大坑及跑馬地一帶。為防止潮漲時海水湧入農田,村民便築起一條石堤。後來英人抵港時見到石堤,洋人叫石堤做”Causeway”,所以英國人就叫這個灣做Causeway Bay。而中文就仍叫銅鑼灣。開埠後沿石堤一帶拓濶建起馬路,成為Causeway Road﹔而中文就譯為高士威道了。



《1963年高士威道,上望山上還有木屋群》



《1868年的大坑》


關於大坑這個地方,確是有很多歷史的故事,它比東角那邊更早出現,歷史可追溯到香港開埠之前,而現存在大坑有兩處地方可探索整個銅鑼灣歷史的來源,就是紅香爐天后古廟和蓮花宮。



《大坑天后廟最早期的外貌》


有說大坑天后廟約於十八世紀初由戴士蕃家族所建。戴氏是客家人,來自廣東淡水,初時定居九龍灣一條名「蒲崗」的村落。戴氏常渡海至港島沿岸割草,有次他在割草時,在岸邊石叢拾得一具天后神像,以此為神明顯現的福地,便建一祠在此地供奉天后神像。其後善信漸多,香火漸盛,遂籌募經費,興建一座正式的廟宇,並在1868年集資修輯和建起一座天后廟來。


亦有說戴氏以捕魚為業,有天在海上拾得一個紅香爐,到岸邊時,香爐冒出煙火,香爐便視為神物,遂置於岸邊供奉;附近村民亦前來祈拜。後來有鶴佬漁民指香爐為其家鄉之物,村民唯有將香爐歸還;但途中船隻遇上風浪,香爐掉進大海,更離奇地冲回大坑原地。鶴佬人再要求取回香爐,村民以香爐本已奉還,新香爐便非鶴佬人之物,鶴佬人只好離去。其後,村民在置香爐的地點建一座天后廟,用這個香爐來上香奉祀天后。


所在地便改稱為「紅香爐山」,沖來香爐的港口稱為「紅香爐港」。及後「紅香爐港」泛指港島一帶,"紅香爐"曾被用作香港島的總稱


掌管銅鑼灣(大坑)天后廟的戴士蕃家族,是罕有的成功從政府取得土地保留權的個案,廟後空地的小屋更是戴氏的居所。



《天后廟現今的樣子》


關於紅香爐的資料,丁新豹博士曾行文講述:
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b5/pspecial_6.php


另一見証大坑歷史的建築物,蓮花宮,建於1863年以前。由於昔日大坑一帶靠近海邊,是泥沼地域,常有洪水泛濫,因此,這座蓮花宮便建於一座八角形平台上,台高十餘尺,狀似蓮花,廟內供奉觀音,如觀音坐蓮,故被稱為蓮花宮。



《蓮花宮可見是建在高台上》


約在1880年秋季,大坑村出現一條大蟒蛇,村民把它打死後,村內爆發一場瘟疫,一父老得仙人報夢,啟示捕殺巨蛇冒犯了神明,惹來了瘟疫作懲罰。為了平息這禍端,村民就紥了一條草龍,龍身插滿點燃的香,在中秋晚上舞著草龍巡迴各街巷,又連續燃放爆竹三天。火龍舞過後,瘟疫漸漸消除;而以後這舞火龍活動,在每年中秋前後三晚都有舉行;而此項活動後來亦由觀音廟即蓮花宮經辦。有趣的是火龍不會舞上虎豹別墅,因要避免互不投契的虎和龍相沖。


《燃滿香枝的草龍》



《火光熊態的舞火龍》



《1953年的大坑》


1950年代,內地大量移民湧入香港,大坑蓮花宮附近建起一大群木屋供移民居住。



《60年代仍存在的大坑木屋群》



《蓮花宮後山的浣紗街一帶》


1970年代,木屋群被清拆,而蓮花宮也在1975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



《蓮花宮的現貌》

銅鑼灣 - 山

 


銅鑼灣西南部的山丘,古稱鵝頭山,西面有條溪澗叫鵝頸澗。山丘範圍包括現在的波斯富街以東,軒尼詩道及渣甸街以南,邊寧頓街以西,禮頓道以北的區域。


19
世紀初期,鵝頭山連同北面的東角,原屬於渣甸勿地臣洋行所有,建有巨宅渣甸花園,故亦被稱為為渣甸山 (這個渣甸山並不是現在的渣甸山) 1923年,香港商人利希慎用380萬港元購入鵝頭山,以其姓氏改名為利園山。他本想將那處發展成鴉片煙廠,但由於1927年日內瓦會議議決禁售鴉片煙,唯有改向其他方面發展。他利用這個開發鵝頭山的機會,在山頂建立「利園遊樂場」。



場內築起舞棚歌台,遍植花木,並加入石山、水池、藝術雕塑﹔還建起遊藝埸、電影院和劇埸﹔又把巨宅改建為餐廳酒樓。



遊樂場每晚有電影、粤劇、魔術和國術等表演,又有風槍打靶、飛鏢投擲和猜謎等有獎遊戲,加上地點在銅鑼灣和跑馬地的交匯處,每晚的遊人不絕。



《鵝頭山曾有一座觀音像,後來在利園遊樂場內,憑圖中的建築物應是後來拆卸利園時留下來》


 

《利舞臺,現在已變為利舞臺廣場》


在興建遊樂場的同時,利氏又在利園山下,蓋起一座金碧輝煌的利舞臺戲院,自此,這座富麗的歐式劇院便成了銅鑼灣的一個地標。戰爭之後的
1950年代,利氏家族進一步將利園山剷平發展地產,開闢了多條道路,當中蘭芳道便是紀念利希慎元配黃蘭芳的一條街。「利園」舊址後來亦築起聳立的「利園酒店」,還留下有「希慎道」,默默地悼念已隨風而逝去的故人。


 

《利園酒店,現為利園》


1970
年代,山丘北部被填平,發展一座興利中心。據說這個地盤從掘泥開始至成楝大厦完工花時十數年, 原因是地下為花崗石層, 又位於市中心不能爆破, 唯有一吋一吋往下掘。說也奇怪,不足三十年,這座興利中心好端端又被拆卸重建。



《興利中心的地盤》


另一邊廂,胡文虎家族則在大坑落户,於1935年,在大坑道建起一座以兄弟名字命名的虎豹別墅。



 虎豹別墅(文滙報圖片)


虎豹別墅遠近知名,也被稱為萬金油花園、胡文虎花園。



《大坑道的入口,現在已變了豪宅》



《虎豹別墅入口的「萬金油花園」牌坊》


別墅倚山而建,園內除了胡家府邸外,還有紅牆綠瓦的亭台樓閣﹔園內種遍花草樹木,還有一連串以佛教故事為題材的塑像和建築,畫像和彫塑亦包含不少民間故事,塑像和建築羣中,有座假山可通過山洞,洞內有多幅以輪迴為題的壁畫﹔更有一座虎塔和「十八層地獄」的浮雕最為馳名。



《初時別墅背後的山上還是農田一遍》



《警世的塑像和浮彫》


除私人府邸外,胡氏將花園部分範圍對外免費聞放,給大眾參觀,相信很多朋友也曾在園內拍照吧!


2000年,胡氏把別墅售予大地產集團發展住宅,從此遊人止步,政府經多番跟地產商協議後,虎豹別墅的主樓才能保留。


P.S. Blog 友十一劃生有關於利氏的文章,很值一看﹕http://hk.myblog.yahoo.com/albertcdhk/article?mid=1129

銅鑼灣 - 海

銅鑼灣不是Madam長大的地方,但是現在居住及工作的地方。銅鑼灣自少不覺陌生,因為小時也經常到銅鑼灣大丸shopping,銅鑼灣亦是中學時的浦點。那時愛浦Park Lanecoffee shop,五蚊杯咖啡,有refill,任飲,望住公園,可浦整個下午﹔或到Lee Gardens的長廊,那是較後期的事﹔也浦盡食街的食店,敢說是半個銅鑼灣人。


然銅鑼灣是Madam的半條生命,就拿它的往事研究一下。今次先從海灣開始。


首先,當然要由開埠說起。


香港開埠時為了方便劃區, 將港島劃分四環九約:

1.
西環:干諾道西至堅尼地城
2.
上環: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起至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
3.
中環:美利操場( 今中銀大廈 )起至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
4.
下環(今灣仔):灣仔道至軍器廠街

九約則包括以下9個範圍細的區域:

1.
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2.
石塘咀至西營盤
3.
西營盤
4.
干諾道西東半段
5.
西港城至中環街市
6.
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7.
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8.
灣仔道至鵝頸橋
9.
鵝頸橋至銅鑼灣道


以銅鑼灣應是由鵝頸橋至銅鑼灣道的一帶,從銅鑼灣向東的北角並未在發展的藍圖之中。


昔日海岸線就在今日的銅鑼灣道。銅鑼灣古稱鹽船灣
18世紀時,戴氏家族在海灣東岸建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就是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1868年的銅鑼灣,近今日的摩頓臺,橫互的長堤後來變成高士威道》



《1930年羅素街,路旁為電車總廠,現在的時代廣場》



《維多利亞城的盡頭銅鑼灣。攝於1930年,左邊的海灣形似銅鑼,故以銅鑼灣為名,初期銅鑼灣被稱為「紅香爐」或「蓮花宮」。1950年代,海灣一帶被填平,成為維多利亞公園。》


英軍佔領香港後,在1841年劃出維多利亞灣地段40幅地公開投標拍賣,英商渣甸洋行看中當時是一片淺灘的銅鑼灣一帶叫做「東角」的地區,那裏有一處灣頭好像舌頭的伸出維多利亞海港,附近還有一個小島叫「燈籠洲」,那處可以興建炮台作防衛。自掃桿埔那邊,則有一條小溪流到海中(流到今日柏寧酒店一處)。渣甸洋行投標得此地段,作自己發展用,並大興土木,興建碼頭、倉庫、辦公樓等等﹔還把總部自廣州移到香港。此後百多年,銅鑼灣與「東角」這一帶地區的發展便與渣甸洋行息息相關,而銅鑼灣連串的街道名,都與早期英商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現在的怡和洋行)扯上關係。


這「東角」就是南向北由利園山到燈籠洲的一帶,初時位於維多利亞城最東而得名。未填海時,是個半島海角,半島西的細灣,是灣仔;而東面就是銅鑼灣這個大海灣。海角兩邊,在上百年已進行了填海工程。第一期由19世紀中開始,由角東至維多利亞公園邊,角西則到軒尼詩道。第二期工程則填出告士打道來。


1841
年,怡和第一間貨倉在銅鑼灣落成。1902年港府在銅鑼灣,禮頓山與大坑之間開闢渣甸坊,怡和街,邊寧頓街等,都以「渣甸」有關的人物去命名。其後銅鑼灣區開拓的街名,亦多與渣甸洋行有關,如「勿地臣街」;其中又有不少以渣甸大班命名,如「波斯富」街、「伊榮」街、「百德新」街等。至於「景隆街」 Cannon Street 英文 Cannon 一字指大炮,就是指「燈籠洲」島上之炮台而作命名。「糖街」(位於怡和街和告士打道之間的短街) ,在1868年以前曾叫做「銀圓街」,因為那處有一間香港鑄幣廠。但鑄幣廠的生意却未如理想,入不敷支,結果於1868年因財政困難而停辦,由渣甸洋行以六萬元收購,改建為糖廠,製作白糖運往英國及東南亞之殖民地,因此改名「糖街」。



《1890年代,位於東角的中華糖局。左面的烟卤處為今日糖街,右邊的烟卤處為京士頓街。這一帶前身為香港鑄幣廠。》


燈籠洲
,當時地區行政上屬於東區,西面為灣仔區,位於銅鑼灣以北海面。在香港的官方地圖中,燈籠洲的英文名叫Kellett Island,奇力島 Kellett
原是一名英國海軍測量工程師。奇力島上並沒有居民居住,是英軍的軍火庫。



《1948年的奇力島》


在1955
年興建銅鑼灣避風塘之前,已經有海堤從波斯富街跟奇力島(燈籠洲)連接。


1969
年因興建香港海底隧道港島入口而進行的填海工程,更把奇力島被連接到銅鑼灣的告士打道。現時興建了香港遊艇會、香港警官俱樂部和香港海底隧道港島入口。港鐵銅鑼灣站、世界貿易中心都在東角原地上面。皇室堡、百德新街就在第一期填海地的位置。



《海底隧道入口,奇力島己被連接了》


1991
年,香港遊艇會進行改建工程,在地底發現一個盛載2000多枚隋、唐及宋代錢幣的陶罐,推測早於過年前已有商船漁戶停居該島。


銅鑼灣現時還有一座怡和的大炮,放在怡東酒店對出的避風塘岸邊,每日正午都會鳴炮一响(noonday gun),以前是告示怡和的員工,上午的工作完畢了,現在則仍維持著這個習慣,並成為旅遊的景點。Madam中午甚少在家,在家之時必被那炮聲嚇著!



《屬於怡和的大炮,每日正午都會一响,是世界知名的旅遊點》


銅鑼灣海面上還有一艘廟船,是供奉天后的。那是一艘
中國木船,長期逗留在銅鑼灣及香港仔避風塘。此艘海上的天后廟又名三角天后宮。三角天后宮原處於珠江三角洲一帶,原址的天后廟被侵華的日軍嶊毀,一位姓羅的好心漁民,將天后塑像救上住家艇。後來各漁民合力籌錢,建成一艘廟艇,成立三角天后平安堂。自1955年起,三角天后廟艇就停留於香港避風塘內,已有五十年多,其間換過三次船隻。



《廟艇內只可同時容納 九名
善信參拜。若要登船參拜,還需由出租三舨從岸邊載出海上,才能登上廟船。》

 


題外話﹕


香港現在還有燈籠洲,
位於香港馬灣以南的小島,地區行政上屬於荃灣區。


燈籠洲上有一座燈籠洲燈塔,為香港法定古蹟。

 

註:部份圖片及圖片資料來自鄭寶鴻先生編著的【港島街道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