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不是Madam長大的地方,但是現在居住及工作的地方。銅鑼灣自少不覺陌生,因為小時也經常到銅鑼灣大丸shopping,銅鑼灣亦是中學時的浦點。那時愛浦Park Lane的coffee shop,五蚊杯咖啡,有refill,任飲,望住公園,可浦整個下午﹔或到Lee Gardens的長廊,那是較後期的事﹔也浦盡食街的食店,敢說是半個銅鑼灣人。
既然銅鑼灣是Madam的半條生命,就拿它的往事研究一下。今次先從海灣開始。
首先,當然要由開埠說起。
香港開埠時為了方便劃區, 將港島劃分四環九約:
1. 西環:干諾道西至堅尼地城
2. 上環: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起至西營盤賽馬會分科診所
3. 中環:美利操場( 今中銀大廈 )起至威靈頓街與皇后大道中交匯處
4. 下環(今灣仔):灣仔道至軍器廠街
九約則包括以下9個範圍細的區域:
1. 堅尼地城至石塘咀
2. 石塘咀至西營盤
3. 西營盤
4. 干諾道西東半段
5. 西港城至中環街市
6. 中環街市至軍器廠街
7. 軍器廠街至灣仔道
8. 灣仔道至鵝頸橋
9. 鵝頸橋至銅鑼灣道
所以銅鑼灣應是由鵝頸橋至銅鑼灣道的一帶,從銅鑼灣向東的北角並未在發展的藍圖之中。
昔日海岸線就在今日的銅鑼灣道。銅鑼灣古稱鹽船灣,18世紀時,戴氏家族在海灣東岸建了一座「鹽船灣紅香爐廟」,就是今日的銅鑼灣天后廟。
《1868年的銅鑼灣,近今日的摩頓臺,橫互的長堤後來變成高士威道》
《1930年羅素街,路旁為電車總廠,現在的時代廣場》
《維多利亞城的盡頭銅鑼灣。攝於1930年,左邊的海灣形似銅鑼,故以銅鑼灣為名,初期銅鑼灣被稱為「紅香爐」或「蓮花宮」。1950年代,海灣一帶被填平,成為維多利亞公園。》
英軍佔領香港後,在1841年劃出維多利亞灣地段40幅地公開投標拍賣,英商渣甸洋行看中當時是一片淺灘的銅鑼灣一帶叫做「東角」的地區,那裏有一處灣頭好像舌頭的伸出維多利亞海港,附近還有一個小島叫「燈籠洲」,那處可以興建炮台作防衛。自掃桿埔那邊,則有一條小溪流到海中(流到今日柏寧酒店一處)。渣甸洋行投標得此地段,作自己發展用,並大興土木,興建碼頭、倉庫、辦公樓等等﹔還把總部自廣州移到香港。此後百多年,銅鑼灣與「東角」這一帶地區的發展便與渣甸洋行息息相關,而銅鑼灣連串的街道名,都與早期英商渣甸洋行Jardine Matheson(現在的怡和洋行)扯上關係。
這「東角」就是南向北由利園山到燈籠洲的一帶,初時位於維多利亞城最東而得名。未填海時,是個半島海角,半島西的細灣,是灣仔;而東面就是銅鑼灣這個大海灣。海角兩邊,在上百年已進行了填海工程。第一期由19世紀中開始,由角東至維多利亞公園邊,角西則到軒尼詩道。第二期工程則填出告士打道來。
1841年,怡和第一間貨倉在銅鑼灣落成。1902年港府在銅鑼灣,禮頓山與大坑之間開闢渣甸坊,怡和街,邊寧頓街等,都以「渣甸」有關的人物去命名。其後銅鑼灣區開拓的街名,亦多與渣甸洋行有關,如「勿地臣街」;其中又有不少以渣甸大班命名,如「波斯富」街、「伊榮」街、「百德新」街等。至於「景隆街」 Cannon Street 英文 Cannon 一字指大炮,就是指「燈籠洲」島上之炮台而作命名。「糖街」(位於怡和街和告士打道之間的短街) ,在1868年以前曾叫做「銀圓街」,因為那處有一間香港鑄幣廠。但鑄幣廠的生意却未如理想,入不敷支,結果於1868年因財政困難而停辦,由渣甸洋行以六萬元收購,改建為糖廠,製作白糖運往英國及東南亞之殖民地,因此改名「糖街」。
《1890年代,位於東角的中華糖局。左面的烟卤處為今日糖街,右邊的烟卤處為京士頓街。這一帶前身為香港鑄幣廠。》
燈籠洲,當時地區行政上屬於東區,西面為灣仔區,位於銅鑼灣以北海面。在香港的官方地圖中,燈籠洲的英文名叫Kellett Island,奇力島, Kellett原是一名英國海軍測量工程師。奇力島上並沒有居民居住,是英軍的軍火庫。
《1948年的奇力島》
在1955年興建銅鑼灣避風塘之前,已經有海堤從波斯富街跟奇力島(燈籠洲)連接。
1969年因興建香港海底隧道港島入口而進行的填海工程,更把奇力島被連接到銅鑼灣的告士打道。現時興建了香港遊艇會、香港警官俱樂部和香港海底隧道港島入口。港鐵銅鑼灣站、世界貿易中心都在東角原地上面。皇室堡、百德新街就在第一期填海地的位置。
《海底隧道入口,奇力島己被連接了》
1991年,香港遊艇會進行改建工程,在地底發現一個盛載2000多枚隋、唐及宋代錢幣的陶罐,推測早於過千年前已有商船漁戶停居該島。
銅鑼灣現時還有一座怡和的大炮,放在怡東酒店對出的避風塘岸邊,每日正午都會鳴炮一响(noonday gun),以前是告示怡和的員工,上午的工作完畢了,現在則仍維持著這個習慣,並成為旅遊的景點。Madam中午甚少在家,在家之時必被那炮聲嚇著!
《屬於怡和的大炮,每日正午都會一响,是世界知名的旅遊點》
銅鑼灣海面上還有一艘廟船,是供奉天后的。那是一艘中國木船,長期逗留在銅鑼灣及香港仔避風塘。此艘海上的天后廟又名三角天后宮。三角天后宮原處於珠江三角洲一帶,原址的天后廟被侵華的日軍嶊毀,一位姓羅的好心漁民,將天后塑像救上住家艇。後來各漁民合力籌錢,建成一艘廟艇,成立三角天后平安堂。自1955年起,三角天后廟艇就停留於香港避風塘內,已有五十年多,其間換過三次船隻。
《廟艇內只可同時容納 九名善信參拜。若要登船參拜,還需由出租三舨從岸邊載出海上,才能登上廟船。》
題外話﹕
香港現在還有燈籠洲,位於香港馬灣以南的小島,地區行政上屬於荃灣區。
燈籠洲上有一座燈籠洲燈塔,為香港法定古蹟。
註:部份圖片及圖片資料來自鄭寶鴻先生編著的【港島街道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