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鑼灣這地方很特別,特別之處就是它的定界通常都很混淆。昔日的銅鑼灣是指現在的維多利亞公園的港灣及天后一帶。
銅鑼灣其實是一個可供船舶下碇的海灣,因其形狀似銅鑼,所以被叫做銅鑼灣。
《約1932年的高士威道是在海旁的,右邊見海處後來被填作維多利亞公園》
海灣之上的畢拿山,有條大水坑沿山流下,直入海中;沿途為旁邊的稻由和耕地作灌溉,而那位置的一條小村落,就叫大坑村,接連有掃捍埔和黃泥涌村,就是現在的大坑及跑馬地一帶。為防止潮漲時海水湧入農田,村民便築起一條石堤。後來英人抵港時見到石堤,洋人叫石堤做”Causeway”,所以英國人就叫這個灣做Causeway Bay。而中文就仍叫銅鑼灣。開埠後沿石堤一帶拓濶建起馬路,成為Causeway Road﹔而中文就譯為高士威道了。
《1963年高士威道,上望山上還有木屋群》
《1868年的大坑》
關於大坑這個地方,確是有很多歷史的故事,它比東角那邊更早出現,歷史可追溯到香港開埠之前,而現存在大坑有兩處地方可探索整個銅鑼灣歷史的來源,就是紅香爐天后古廟和蓮花宮。
《大坑天后廟最早期的外貌》
有說大坑天后廟約於十八世紀初由戴士蕃家族所建。戴氏是客家人,來自廣東淡水,初時定居九龍灣一條名「蒲崗」的村落。戴氏常渡海至港島沿岸割草,有次他在割草時,在岸邊石叢拾得一具天后神像,以此為神明顯現的福地,便建一祠在此地供奉天后神像。其後善信漸多,香火漸盛,遂籌募經費,興建一座正式的廟宇,並在1868年集資修輯和建起一座天后廟來。
亦有說戴氏以捕魚為業,有天在海上拾得一個紅香爐,到岸邊時,香爐冒出煙火,香爐便視為神物,遂置於岸邊供奉;附近村民亦前來祈拜。後來有鶴佬漁民指香爐為其家鄉之物,村民唯有將香爐歸還;但途中船隻遇上風浪,香爐掉進大海,更離奇地冲回大坑原地。鶴佬人再要求取回香爐,村民以香爐本已奉還,新香爐便非鶴佬人之物,鶴佬人只好離去。其後,村民在置香爐的地點建一座天后廟,用這個香爐來上香奉祀天后。
自此,廟宇所在地便改稱為「紅香爐山」,沖來香爐的港口亦稱為「紅香爐港」。及後,「紅香爐港」泛指港島一帶,故"紅香爐"就曾被用作香港島的總稱。
掌管銅鑼灣(大坑)天后廟的戴士蕃家族,是罕有的成功從政府取得土地保留權的個案,廟後空地的小屋更是戴氏的居所。
《天后廟現今的樣子》
關於紅香爐的資料,丁新豹博士曾行文講述:http://www.lcsd.gov.hk/CE/Museum/History/b5/pspecial_6.php
另一見証大坑歷史的建築物,蓮花宮,建於1863年以前。由於昔日大坑一帶靠近海邊,是泥沼地域,常有洪水泛濫,因此,這座蓮花宮便建於一座八角形平台上,台高十餘尺,狀似蓮花,廟內供奉觀音,如觀音坐蓮,故被稱為蓮花宮。
《蓮花宮可見是建在高台上》
約在1880年秋季,大坑村出現一條大蟒蛇,村民把它打死後,村內爆發一場瘟疫,一父老得仙人報夢,啟示捕殺巨蛇冒犯了神明,惹來了瘟疫作懲罰。為了平息這禍端,村民就紥了一條草龍,龍身插滿點燃的香,在中秋晚上舞著草龍巡迴各街巷,又連續燃放爆竹三天。火龍舞過後,瘟疫漸漸消除;而以後這舞火龍活動,在每年中秋前後三晚都有舉行;而此項活動後來亦由觀音廟即蓮花宮經辦。有趣的是火龍不會舞上虎豹別墅,因要避免互不投契的虎和龍相沖。
《燃滿香枝的草龍》
《火光熊態的舞火龍》
《1953年的大坑》
1950年代,內地大量移民湧入香港,大坑蓮花宮附近建起一大群木屋供移民居住。
《60年代仍存在的大坑木屋群》
《蓮花宮後山的浣紗街一帶》
1970年代,木屋群被清拆,而蓮花宮也在1975年由華人廟宇委員會接管。
《蓮花宮的現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