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8日 星期五

銅鑼灣 - 山谷

香港開埠後隨著英資落户東角一帶後,附近的地區也漸漸發展起來。東角的東面,是一條自掃捍埔流出來的小溪入海之點;西面是黃泥涌涌水由黃泥涌村流出海之處。當時黃泥涌村位於山谷的盡頭,附近又是一片墳地,黃泥涌是一條水勢頗大及流域頗長的溪流,以致黃泥涌村水患連年。




《20世紀初,曾是墳場、馬場和村落的黃泥涌村一帶》


英人落户後,曾多次以治理水患及衛生條件為理由,收回黃泥涌村土地,而為了讓他們喜愛的跑馬活動得以進行,就將收回的農田,開闢作賽馬場地,就是今日的跑馬地。



《1873年的跑馬地》


1846
年跑馬場落成後,多為洋人的賽馬玩意,華人若要參與,面對很多限制,1920年後才漸漸改變。馬場每逢舉行賽事,必吸引大批華人商販,在跑道周圍搭建熟食攤檔,十分熱鬧。而不少華洋觀眾,紛紛佔據一個叫大石鼓的有利位置,觀看群駒在終點前衝剌的一刻。至於跑馬地當時何以叫快活谷,則有很多傳說。



《觀看馬賽的大石鼓》



《1927年的馬場內》


有說快活谷的得名是因為那裏有很多墳場,西洋人認為人死後會上天堂,會很快活,所以稱為快活谷。另一個關於快活谷得名的故事,就是那個負責發展快活谷的工程師剛剛結識了一位女朋友,心情愉快,所以就把這個地方命名為快活谷。這些未經證實的傳說,就當故事說說吧。


進入1880年代,一群駐港外商成立了一個永久的「香港賽馬會」。
1918226日,正舉行賽馬的「週年打吡大賽」,下午三時左右,舉行第五場賽事,觀眾看得興高采烈,因看臺棚架不勝負荷而突然倒塌,不少人遭壓死壓傷;觀眾席下的熟食檔,遭到塌下的棚架打翻,煮食爐火燒着木棚,引起火警,火勢隨易燃物料迅速蔓延,不少人因走避不及而被燒死,釀成最少達600人死亡的大火慘劇,成為香港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火災。



《馬場大火的可怖景象》


事後,罹難者被悉數安排葬在今日大球場東側山麓之一座戊午(1918年)馬棚遇難者公墓內。後因興建大球場,墓穴夷為平地,只剩下福祿壽牌匾一座。



《戊午馬棚遇難者公墓》


1941
年,日軍佔領香港,賽馬活動繼續舉行,並將跑馬地易名「青葉峽」,香港賽馬會改名為「香港競馬會」。



《1920年的跑馬地,正中可見愉園》


除跑馬場外,初時的跑馬地亦是遊樂場的地標。最早的遊樂場樟園和愉園,約於1906年在跑馬地開始營業。



《約1915年,愉園內的動物場及茶寮》


樟園為一私人別墅,原本只招待主人的賓客,園內除設飲食外,亦舉行琴棋書畫雅集,後來漸招待賓客的朋友,成為半開放的遊樂場。樟園附近,亦有一個較大規模的愉園遊樂場,供公眾遊樂;園內有亭台樓閣,水池石山及動物園,亦供應南北美食,大受歡迎,連電車公司也特別設專線往愉園(1950年代路線改為跑馬地)



愉園內的茶寮,右邊的主樓就是1922年改建的養和醫院大樓》


馬場大火後,愉園生意大受影响,延至1921年結業,雖得以接手重開,惟亦於19212月再度結業,數月後,愉園改建為養和醫院。



《圖中愉園內的屋宇於1922年改為養和醫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